近日,央视三套《开播吧!国潮》第三季首期节目引发全网热议。节目中,主播@T.Js并非以真人形象亮相,而是以虚拟形象登台。他借助数字流光与虚拟声线,配合刚劲的非遗“八极拳”以及充满江湖气息的歌曲《关山酒》,使传统艺术之美在科技与国风的碰撞中焕发新生。虚拟主播第一次登上央视舞台正规配资平台app,其象征意义远超一场表演。这不仅是一个虚拟主播的“破圈”尝试,更是一种基于直播电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的新型数字文化生态能力的比拼。
何为虚拟主播
“虚拟主播”一词由2016年开始公开发布的日本虚拟偶像绊爱率先使用,该主播称自己是虚拟角色,是独立的人工智能体。之后,大量真人主播以原创虚拟角色出镜,重塑了“虚拟主播”的概念。虚拟主播并非预渲染的动画角色,而是由真人演员,通过实时动作捕捉、面部捕捉技术,驱动一个虚拟形象进行直播或视频创作的内容形式。
可以把他们理解为,灵魂是真人,外表是虚拟的。每个虚拟形象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演员进行配音、表演和操作。通常使用实时动作捕捉和面部捕捉技术,将真人的表情、动作和声音实时映射到虚拟模型上,使得虚拟角色能够像真人一样生动地活动、说话和互动。虽然外表是虚拟的,但他们与观众的互动、分享的故事、展现的性格都是真实的。观众最终粉上的,是这个“虚拟外皮”下的真实灵魂和其塑造的独特角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虚拟主播技术进化史
虚拟主播的技术演进史,是一部从平面到立体、从被动交互到沉浸式体验的进化史。最早的虚拟主播是2D平面图像,通过骨骼绑定与物理引擎让静态平面图像“动”起来。早期虚拟主播如绊爱,通过2D形象与真人声优结合,实现基础的角色互动,但受限于技术,动作流畅度与表情细腻度不足,难以突破“纸片人”的固有印象。
其后是2010年代后期兴起的虚拟主播,变成了3D建模时代,结合动作捕捉技术实现更自然的肢体语言与表情管理。例如,虚拟偶像初音未来通过3D全息演唱会,将虚拟形象从屏幕延伸至现实舞台,单场演出吸引超3万观众,推动虚拟主播从“数字角色”向“文化符号”跃迁。近年来,超写实数字技术开始能呈现毛孔级的皮肤细节。通过利用感器技术,结合先进的算法,已经可以实现无需绿幕的实时动态捕捉与光场重建,让虚拟主播的细节和光影变化几乎以假乱真。
虚拟主播的交互能力也从机械播报变为智能互动的演进。最初的虚拟主播,如早期的AI主播,仅是循环播放预设视频,被称为“机械复读”时代,互动率极低。随后进入 “模板化互动”阶段,虚拟主播可以通过关键词触发机制回复常见问题,但面对复杂提问时仍显不足。现在,基于多模态大模型和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虚拟主播正迈入 “智能交互”阶段 。它们不仅能够实时生成内容,甚至具备一定的“长期记忆”与情感计算能力,可以根据对话内容调整语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为何虚拟主播现在越来越火
虚拟主播的火爆并非偶然,它是技术、文化、市场和心理需求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Replika和Glow等人格化聊天机器人(Chatbot)逐渐走入应用。它们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用户持续对话,模拟出友谊、亲情甚至恋爱关系的氛围。用户可以个性化设定聊天对象的性格、语气、语境,甚至让它模仿某位现实中的亲人或恋人。因为这种高度可塑性,它们在“数字伴侣”领域迅速流行开来,成为不少人减轻孤独、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
技术的可定制性、稳定性与无限可复制性,使这些“非真人”在商业逻辑中甚至优于传统偶像。他们不会塌房、不受限于物理时空,更适合进行品牌塑造,且更容易与粉丝共创。2022年12月某视频平台官方趋势显示,2018年虚拟主播的作品每月约有4亿观看量,2022年这一数字猛增至15亿。不仅如此,虚拟主播还可助力直播电商领域协助带货。今年6月份,罗永浩利用AI数字人开播,吸引了超1300万人次观看,商品交易总额突破5500万元。虚拟主播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直播,完美日记通过虚拟主播矩阵覆盖全时段需求。根据京东云披露的数据显示,单个数字人直播间的人效堪比12名真人主播。虚拟主播还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如央视网的数字虚拟主播“小C”,已常态化应用于两会、国际赛事等重大事件的报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现如今,数字人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各类应用场景,商业化进程显著加快。可以预见,随着深度思考、多模态交互等关键能力的跃升,还将有越来越多数字人出现在屏幕上,走进人们的生活中。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工程师韩冀中说,人们在拥抱数字人技术的同时,也需设立清晰的边界,应防止利用高拟真技术以假乱真进行欺诈或虚假宣传。技术的发展必须与法律、伦理的约束并行,确保创新在正确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海报新闻编辑 张丛剑 综合央视网、新华网、科技日报等)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