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落幕后整整一年,全红婵在全运会双人10米台带着肌贴坚持完赛,最后只拿到第五
跳水馆里的水声一下一下砸在池面上,她站在台边,脚踝上的肌贴很亮,像是在提醒人们——这不是一场“轻松的重来”
赛后她说得很实在:“跳多了之后,走楼梯都有点痛”
她又补了一句,自己能坚持到最后就很棒
这样朴素的回答,比任何壮语都更让人心疼
这不是状态崩塌,这是运动员的日常现实——伤病和成长,总是绑在一起
10米台的入水冲击力能有几倍体重,训练不止是汗水,还是一次次对身体的“硬碰硬”
所以看到她的第五名,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责备,而是:她终于说出了疼
我们当然记得她的高光
2021年东京,13岁的她三跳满分,一举拿下女子单人10米台金牌,世界和“消失的水花”第一次被她重新定义
当时她笑眯眯地说“奥运会不也就跳五个动作吗”,像个还没来得及紧张的小孩
到了三年后
2024年巴黎,她第一跳全场七个裁判齐刷刷打满分,总分425.6分夺金,赛后却只给自己打了50分
“除了第一跳,其他动作都不够好”
一句自我较真,让人看见她从“无畏”到“自省”的变化
长大这件事,从来不是只长身高
巴黎之后她没有躲起来
2025年4月温莎跳水世界杯,她拿了银牌,坦言体重变化还在适应
网络上有人酸她“说话没自信,表达太差”,她抬手就回了一个“破防哥?”
,利落,也把不必要的内耗挡在门外
在强压之下还能自洽,这份劲儿其实更难练
5月,传来一个让人放心的消息
她拟保送暨南大学,运动员走向大学课堂,脚下多了一条稳稳的路
照片里她被挑刺“看上去胖了”,很快有人解释“角度问题”,也有人说“就算是胖了又怎样,身体好最重要”
18岁,该有点圆,有点拧,有点慢慢摸索的空间
回到这次全运会
11月6日,第十五届全运会跳水项目开赛,她先帮队伍拿下女子团体金牌,双人10米台同王伟莹配对,最终311.76分排第五
这不是她习惯的名次,但她还是把比赛稳稳交卷
她在镜头前那句“每个人都带着伤坚持跳完,大家都很棒”,像是把聚光灯拨给了身边的人
竞技体育有输赢,但这句,赢了
天才也会疼,这不是退步,是规律
很多人容易把巅峰当成常态,可跳水世界里,伤病与波动才是常态
公开报道里,前辈们的路像一本翻开就会心一笑的备忘录
郭晶晶在职业生涯中就饱受关节和视网膜伤势困扰,她用漫长康复把“皇后”二字从天赋搓成耐力
另一条“来时路”,来自更早的时代
伏明霞在亚特兰大之后受伤、发育、体重变化带来起伏,1998年短暂退役,2000年复出抱着伤去跳悉尼,拿下3米板单人和双人两块金牌,成为跳水史上首位三冠王,随后在清华完成从运动员到大学生的转身
你看
走慢一些,不等于走偏
把眼光再放到世界
托马斯·戴利14岁登上北京奥运会,一样天赋爆棚,也一样在发育期和肩袖伤里掉下去又爬上来
2012年在伦敦拿铜后,他因伤和压力状态下滑,后来调整训练、加强康复,里约有双人铜,东京把男子双人10米台金牌揽回
巴黎之后他减少参赛,转向青少年推广,把高度换成宽度
这条路,不失为一种答案
所以,看到全红婵这一跳没上领奖台,真的不必惊慌
她的“慢”是为了以后的“稳”,她的“疼”是在提醒团队和自己:该把康复、训练、学业摆在更合适的位置上
舆论里总有两种声浪,一种只看成绩单,一种更关心她走得久不久
愿我们更愿意做第二种人
还记得她说“我不太看记分牌”,那其实是她的小保护
不被数字牵着走,才有可能把动作做回自己的节奏
这一次,她把疼痛摊开讲,也是在做另一层自我保护——
让大家知道,天才的身体也是普通身体
运动员不是只为金牌而活的人,他们也是需要作业要交、课要上、家人要顾、伤要养的年轻人
全红婵才18岁,前面有太多“第一次”还没经历,她不需要每一次都以“第一名”收尾
巴黎的满分,温莎的银牌,全运会的第五,加起来才是一个真实的人
如果非要问她该怎么走,或许答案已经写在她这次赛后那句温柔的评价里:“大家都很棒”
下一次她站上10米台,可能不是最早,但大概率是最合适
在康复师、教练、学校和家人的护送下,把训练量调回身体能承受的区间,把动作难度和稳定性重新匹配
把“赢一次”换成“赢很久”
这比任何一次“爆发”的故事,都更打动人
请把时间交给她
也把耐心交给所有还在台上台下来回奔跑的少年
因为在竞技场上配资咨询平台,真正的荣耀从来不是一枚金牌的反光,而是伤痛之中还敢抬头看向跳台的那一瞬间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