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重庆、湖北报道
11月初,秋阳洒遍长江两岸,三峡库区层林尽染。海报新闻记者跟随水利部宣教中心组织的“移民新生活”主题采访团,穿行于湖北、重庆两地三峡库区的城镇乡村,亲身感受“十四五”期间三峡后续工作带来的蝶变:消落区化身风景线,移民群众住进新房、端上“金饭碗”,一幅生态安澜、产业兴旺、民生幸福的新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生态治理 为库区提升“颜值”
在重庆开州区,三峡水库蓄水时,长江水由东向西回涌入澎溪河,开州区形成了42.78平方公里的消落区湿地,占重庆市消落区面积的13.79%,是重庆市消落区面积最大的区县之一。
消落区“夏陆冬水”的反季节涨落规律,导致了该区域生态系统脆弱、敏感、易污染和易破坏,造成了水体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加大、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地质灾害频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在流经开州区城区的澎溪河下游4.5公里处建成水位调节坝,蓄水成湖,也就是今天的汉丰湖。
汉丰湖上的水位调节坝。(田柳 摄)
水位调节坝在水位消落季节将汉丰湖水位稳定在170.28米,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减小了水位反季节消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消落带面积从42.78平方公里消减至27.98平方公里。
2014年,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设立,并成立专门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对湿地公园和湿地保护区进行管理。开州区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中心规划发展科副科长张犀告诉记者,通过实施林泽工程、景观基塘等创新治理模式,汉丰湖成为1600多种动植物的“栖息乐园”。
“因为汉丰湖的生态治理,我们这个地方的候鸟,从原来50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21000余只,其中还包括不少珍稀的鸟类。”
记者还了解到,通过新建及改造湖周污水处理设施159个、铺设城区雨污管网580公里、整治入湖排污口37处、培育耐水植被3万余株等措施,目前汉丰湖的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以上。
湖北巴东县的生态治理同样成效显著。在神农溪支流平阳坝消落区,曾经杂草丛生、污水横流的滩涂地,经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变身集生态修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巴东城乡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雷泽松介绍,项目总投资5.39亿元,其中三峡后续资金投入2.35亿元,通过平阳坝消落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新增防洪库容197.21万立方米。
“现在沿岸的污水管网等配套设施都基本完备了。项目实施以后,沿岸的生态环境确实大变样,真正实现了山清水秀。”雷泽松说。
产业赋能 致富之路越走宽
“我以前是渔民,也是三峡移民,自家的耕地被淹没,现在的收入主要靠种植脆李。”在重庆巫山县曲尺乡权发村,脆李种植大户黄红海告诉记者,他目前种植了30多亩脆李,每年的收益能达到25万元左右。
巫山地处长江三峡腹心地带,高山峡谷的自然地貌造就了立体式气候环境,适合种植脆李和柑橘。巫山将海拔175米至1000米确定为脆李种植适宜区,脆李是巫山县在上世纪经过十余年自主选育的地方优良李品种,已成为巫山基础最深、优势最显的富民产业。
重庆巫山县曲尺乡随处可见茂盛生长的柑橘树。(田柳 摄)
权发村支部书记孙祖勇告诉记者,权发村大约种植了4600亩脆李和2500亩恋橙,农业年产值超过1亿元,成为巫山县首个现代产业亿元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巫山县曲尺乡权发村在移民安稳致富与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累计实施三峡后续专项资金1720.73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涉及水厂、道路等基础设施。
如果说权发村的实践诠释了“靠山吃山”的精准农业模式,那么在三峡库区的更多地方,产业发展的画卷正呈现出更为多元的色彩。
在重庆开州区,当地通过培育工业和文旅产业,为移民开辟了更广阔的增收渠道。开州高新区从无到有,成功创建重庆市级高新区,培育出本土上市公司重庆紫建电子,带动3万移民安稳致富。围绕汉丰湖打造的“刘帅故里·汉丰湖”核心IP,年吸引游客超150万人次,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环湖餐饮、民宿营业额年均增长18%,2024年度假区本地居民就业占比达78%;累计解决5.5万移民稳定就业,移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增长3.67倍,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民生改善 安居乐业幸福感足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村的银杏花园小区于1994年开始建设,共建成59栋楼房,集中安置了2100多名三峡移民。
银杏花园小区的59栋楼房安置了2100多名三峡移民。(田柳 摄)
“这两年我们争取了三峡后续的大量资金,把安置区内的雨污分流做到彻底,还有路面黑化,楼体加装电梯,尽可能地完善基础设施。当年盖楼时没有现在这样的条件,整个安置区也是大变样。”茅坪镇人大主席汪元松介绍。
记者了解到,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松树坳、长岭等三个村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总投资5196万元,由三峡后续专项资金全额补助。于2023年底启动建设,2025年8月完工。主要建设内容为道路改造、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重要节点建设、挡土墙、银杏花园小区改造等工程。
“现在每栋楼都有电梯,物业管理也好,生活很方便的。”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村移民陈明焕告诉记者。
住房安全是民生之本。湖北恩施巴东县黄土坡滑坡规模位居三峡库区地质滑坡之首,涉及总人口近2万人。2009年2月,巴东黄土坡滑坡整体避险搬迁工程正式启动,规划投资9.8亿元,其中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其他费2.92亿元。黄土坡搬迁新区位于县城江北信陵镇神农溪小区,规划搬迁安置区用地面积67.1公顷,2181户6974名黄土坡搬迁移民实现了安居乐业,幸福指数逐步攀升。
昔日的滑坡旧址变身湖北省首个四星级地质文化村,建成体育公园、休闲步道等设施,成为市民健身娱乐的好去处。
“十四五”期间,按照《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安排资金469.10亿元、实施项目1235个,湖北、重庆两地库区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无论是巫山满山的脆李树,还是重庆开州的汉丰湖畔,都能感受到库区的蓬勃生机和移民群众的昂扬斗志。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从生态脆弱到绿意盎然,三峡库区的变迁见证了国家政策的温度和库区人民的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三峡移民正以崭新的面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续写着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