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书》最安全的线上配资平台,一部被后世称为“千年第一禁书”的法家经典,凝聚着商鞅变法的铁血智慧。
它以“富国强兵”为终极目标,用冷峻的法治逻辑解构治国之道,从变法革新到农战策略,从刑赏机制到弱民之术,字字珠玑却也争议满溢。
我整理解析100条核心内容,抛砖引玉,以让大家方便一窥商鞅君的思想与方法论。
直击2000多年前的权力运行与国家治理的本质。
—作者:张棠溪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超凡脱俗的行动者常被世俗非议,有独到见解者难免被民众嘲笑。
创新者注定孤独,改革者必先承受误解与压力。
2. 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违背古制未必错误,遵循旧礼也未必正确。
评价政策的标准是实效,而非是否符合传统。
3. 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行动犹豫则无法成功,做事迟疑则难以建功。
改革最怕瞻前顾后,魄力是成事的前提。
4. 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普通人固守旧习,学者沉溺于书本知识。
既得利益者和思想僵化者是改革最大阻力。
5.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圣人若能强国,便不效法旧制;若能利民,便不遵循旧礼。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实用主义是治国的最高原则。
6. 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愚者事后才明白,智者预见未来;百姓不宜参与创始,但可共享成果。
精英决策,民众受益——这是高效改革的现实路径。
7.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治理国家没有固定模式,利国利民不必效法古代。
这句话是商鞅变法的精神旗帜,打破了历史循环论。
8.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夏商周三代礼制不同却能称王,春秋五霸法度各异仍能称霸。
历史证明:成功的关键在于适应时代,而非复制过去。
9. 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智者制定法律,愚者受其约束;贤者改革礼制,庸人被其束缚。
法律是统治工具,而非道德教条。
10.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礼法应随时代制定,制度政令应适应实际,武器装备应便于使用。
一切制度设计都必须服务于现实功能。
11. 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
政务不过夜,奸官无法谋私;百官高效协作,农民有更多时间耕种。
效率是反腐败和发展生产的双重保障。
12. 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则信;信,则臣不敢为邪。
按粮食产量征税,国家政策统一,百姓负担公平;政策统一则有信用,官吏不敢作恶。
透明、公平的税收是政府公信力的基石。
13. 民平则慎,慎则难变。
百姓安定则谨慎,谨慎则不易作乱。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但过度稳定也可能导致僵化。
14. 无以外权爵任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不以外来势力授予官爵,百姓就不会轻视农业、追捧空谈。
堵住“捷径”,才能引导人们踏实劳动。
15. 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无所于食,则必农。
国家垄断山泽资源,懒惰贪婪之徒无以为生,只能务农。
用经济手段强迫民众从事最基础的生产劳动。
16.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无得籴,则多岁不加乐。
禁止商人买粮、农民卖粮,懒惰农民被迫勤劳,商人无法囤积居奇。
重农抑商的极端手段,牺牲市场效率换取粮食安全。
17.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加重商业税收,使农民厌恶经商,商人产生懈怠。
用经济杠杆扭曲产业结构,确保农业优先。
18. 以商之口数使商,令之厮、舆、徒、重者必当名,则农逸而商劳。
按商人家庭人口征役,使其仆役都服劳役,让农民轻松而商人劳累。
通过制度设计制造职业不平等,压制商业活力。
19. 令送粮无取僦,无得反庸,车牛舆重设必当名。
禁止粮食运输外包,禁止返程载客,确保运输效率和粮食安全。
国家直接控制物流,杜绝中间环节的腐败与损耗。
20. 无得为罪人请于吏而饷食之。
禁止为罪犯向官吏求情或提供食物。
切断犯罪网络的社会支持,体现法律的无情。
21. 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
废除旅店,使奸邪、浮躁、私通、不安心务农者无法流动。
限制人口自由是控制社会、稳定统治的有效手段。
22. 壹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统一度量衡,调整赋税,废除井田制,教导百姓耕战结合。
这是商鞅经济改革的核心:打破旧有土地制度,激活生产与军事潜力。
23. 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
禁止大臣空谈、游学或在地方游荡。
官僚必须专注政务,杜绝思想多元化和地方势力渗透。
24. 令军市无有女子。而命其商,令人自给甲兵,使视军兴。
军营市场禁止女性进入,商人需自备武器,随时准备随军出征。
军事化管理渗透到经济生活,全民皆兵的雏形。
25.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国家兴盛的根本在于农业和战争。
这句话是《商君书》的核心纲领,一切政策围绕“耕”与“战”展开。
26. 国危主忧,说者成伍,无益于安危也。
国家危难时,空谈者成群,却对安危毫无帮助。
商鞅极度鄙视言论,认为行动才是唯一价值。
27.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国家依靠农战才能安定,君主依靠农战才能尊贵。
农战是国家和君主合法性的来源。
28. 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
豪杰学习儒家经典、依附外国势力,小民经商或从事手工业,都在逃避农战。
知识分子、商人、工匠都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
29.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圣人懂得治国关键,因此引导百姓专心务农。
农业是财富的唯一来源,农民是最稳定的社会阶层。
30. 善为国者,其教民也,皆作壹而得官爵。
善于治国者,教育百姓只通过农战获得官爵。
把社会上升通道严格限制在国家需要的领域。
31. 民见上利之从壹空出也,则作壹。
百姓看到利益只从农战而来,就会专心农战。
利益引导是塑造国民行为最有效的手段。
32. 见兵者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
让百姓看待战争如同饿狼见肉,就可驱使他们作战。
激发原始的生存欲望,是打造精锐军队的心理基础。
33. 夫民之不可用也,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糊口也。
百姓之所以不可用,是因为看到空谈者可做官、商人可致富、工匠可谋生。
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会削弱国家对民众的控制。
34. 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
百姓之所以喜农乐战,是因为君主尊重农战之士,轻视空谈和技艺之人。
社会评价体系决定国民价值取向。
35. 以刑去刑,国治;以刑改刑,国乱。
用重刑杜绝犯罪,国家大治;用轻刑导致犯罪增加,国家混乱。
这是商鞅“重刑主义”的理论核心:恐惧比道德更能约束人。
36.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重罚轻赏,君主看似严苛实则爱民,百姓愿为国死;重赏轻罚,君主看似仁慈实则害民,百姓不肯效命。
惩罚是爱的表现,奖励是纵容的开始——这是法家独特的“爱民观”。
37. 以日治者王,以夜治者强,以宿治者削。
当天政务当天处理,可称王天下;连夜处理,国家强盛;拖延不决,国家削弱。
行政效率直接决定国家命运。
38. 威,以一取十,以声取实,故能为威者王。
权威能以一当十,以声势换取实效,因此能树立权威者可称王。
威慑力是统治的低成本高效工具。
39.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惠,惠生于力。
刑罚产生实力,实力带来强盛,强盛树立权威,权威产生恩惠——但一切最终源于实力。
恩惠不是道德施舍,而是强权的副产品。
40. 国好力,曰以难攻;国好言,曰以易攻。
国家崇尚实力,看似难攻实则坚固;国家崇尚空谈,看似易攻实则脆弱。
软实力无法替代硬实力,嘴炮救不了国家。
41. 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
国家富足却保持节俭,是双重富裕,必强;国家贫穷却奢侈浪费,是双重贫穷,必弱。
财政纪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生命线。
42. 数战则士疲,数胜则君骄;骄君使疲民,则国危。
频繁战争导致士兵疲惫,多次胜利导致君主骄傲;骄君驱使疲民,国家就危险了。
胜利是毒药,能腐蚀君主的判断力。
43. 举民众口数,生者著,死者削。
登记全国人口,生者登录,死者注销。
人口是国家最宝贵的资源,精准掌控人口是统治的基础。
44. 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民之数,马牛刍藁之数。
强国必须掌握十三项数据:粮仓、人口、劳动力、官吏、空谈者、农民、牲畜饲料等。
大数据治国理念的古代雏形——信息就是权力。
45. 圣人不法古,不脩今。法古则后于时,脩今则塞于势。
圣人既不效法古代,也不局限于当下;效法古代则落后时代,局限当下则阻碍发展。
真正的智慧是超越时空,把握趋势。
46. 胜法之务莫急于去奸,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
执法最紧迫的是铲除奸邪,铲除奸邪最根本的是严刑峻法。
对敌人仁慈,就是对国家犯罪。
47. 治国刑多而赏少,故王者刑九而赏一,削国赏九而刑一。
治国应多罚少赏,称王之国刑罚占九成、赏赐占一成;衰败之国则相反。
惩罚是常态,奖励是例外——这是法家的权力逻辑。
48. 取之以力,持之以义。
用武力夺取天下,用道义维持统治。
暴力是手段,秩序是目的。
49. 上世亲亲而爱私,中世上贤而说仁,下世贵贵而尊官。
远古时代亲近亲属、偏爱私利,中古时代推崇贤人、宣扬仁爱,近世尊崇权贵、敬重官吏。
历史是从血缘社会到官僚社会的演进,法治是必然结果。
50. 力而让者,鲜矣;仁而让者,公矣。
凭实力而谦让的人很少,因仁爱而谦让的人是公心。
但商鞅认为:公心无法治国,实力才是根本。
51. 夫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而治莫康于立君。
对天下百姓最有利的是秩序,而秩序最可靠的保障是君主。
君主专制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最佳制度。
52. 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用战争消除战争,战争是正当的;用杀戮制止杀戮,杀戮是必要的;用重刑杜绝犯罪,重刑是合理的。
这是法家“目的正当化手段”的极致表达。
53. 今世之所谓义者,将立民之所好,而废其所恶。
当今世人所谓的“义”,就是建立百姓所喜欢的,废除百姓所厌恶的。
但商鞅认为:百姓的喜好往往短视,国家利益才是最高正义。
54. 古者民藂生而群处,乱,故求有上也。然则天下之乐有上也,将以为治也。
远古百姓群居混乱,因此寻求君主;可见天下人愿意有君主,是为了秩序。
君主的存在是基于民众对秩序的需求,而非天命。
55. 圣人之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圣人治国,观察民俗立法则安定,考察国情抓根本则适宜。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是立法的基本原则。
56. 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人活着追求利益,死后在乎名声。
人性本质是功利的,制度设计必须顺应这一规律。
57. 夫弃天物遂民淫者,世主之务过也。
浪费自然资源、纵容百姓纵欲,是君主的重大过错。
国家必须管控资源、规范欲望,实现可持续发展。
58. 故圣人之为国也,入令民以属农,出令民以计战。
圣人治国,对内让百姓专心务农,对外让百姓全力备战。
农战是国家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
59. 地狭而民众者,民胜其地;地广而民少者,地胜其民。
地少人多,百姓竞争激烈;地多人少,资源浪费严重。
人口与土地的平衡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60. 民过地,则国功寡而兵力少;地过民,则山泽财物不为用。
人口过剩则生产效率低、兵力不足;土地过剩则资源闲置。
国家必须通过移民、垦荒等手段实现人地平衡。
61. 故为国任地者,山林居什一,薮泽居什一,溪谷流水居什一,都邑蹊道居什四,此先王之正律也。
合理利用土地的比例:山林、沼泽、水域各占十分之一,城镇道路占十分之四。
这是古代的国土规划理念,强调生态与生产的平衡。
62.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
人的本性:饿了要吃,累了要歇,苦了要乐,受辱要争荣。
承认人性的弱点,并用制度加以引导和约束。
63.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
胜利不骄傲,失败不抱怨。
这是对军人心理素质的最高要求。
64. 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对邻里争斗胆怯,对外敌作战勇敢。
把内部暴力引向外部战争,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巧妙策略。
65. 兵起而程敌,政不若者勿与战;食不若者勿与久。
开战前评估敌人:政治不如对方就不打,粮食不如对方就不持久战。
实力是战争的唯一依据,不打无把握之仗。
66. 胜而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
胜利不骄是因战术高明,失败不怨是因知道问题所在。
理性是军事指挥的核心素质。
67. 敌众勿为客;敌尽不如,击之勿疑。
敌人数量多时,避免主动进攻;敌人各方面都不如我方时,要果断出击。
战争决策必须基于客观实力对比,杜绝情绪化用兵。
68. 凡战法必本于政胜,则其民不争。
所有作战方法都必须以政治上的优势为根本,这样百姓才不会内斗。
内政是外交和军事的基础,团结是战斗力的保障。
69. 其过失,无敌深入,偕险绝塞,民倦且饥渴,而复遇疾,此其道也。
战败的原因往往是:无敌人却深入敌境、穿越险地、士兵疲惫饥渴又遭遇疾病。
后勤和风险控制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变量。
70. 故王者之政,使民怯于邑斗,而勇于寇战。
所以称王天下的君主,要让百姓对邻里争斗胆怯,对外敌作战勇敢。
引导暴力向外释放,是维持内部稳定的有效手段。
71. 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
以前有功,后来失败,不因此减轻刑罚;以前行善,后来犯错,不因此违背法律。
法律面前没有功过相抵,只有行为与后果的对应。
72. 战必覆人之军,攻必凌人之城。
作战必须全歼敌军,攻城必须攻破城池。
彻底胜利是避免后患的唯一途径,击溃战没有战略价值。
73. 所以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
统一刑罚的意思是:刑罚不分等级,从卿相将军到平民百姓,只要违抗王令、触犯国法、扰乱制度,一律死罪不赦。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仅限于“违法”这一行为。
74. 不可以富贵,不可以评刑,不可独立私议以陈其上。
不能凭富贵地位逃避刑罚,不能随意议论法律,不能私下发表见解给君主。
法律的权威不容挑战,思想的统一是统治的前提。
75. 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统一奖赏的意思是:利禄官爵只从战争中产生,没有其他途径。
把社会上升通道完全与军事贡献绑定,打造战争机器。
76. 所谓壹教者,博闻、辩慧、信廉、礼乐、修行、群党、任誉、清浊,不可以富贵。
统一教育的意思是:让那些博学、善辩、诚信、懂礼乐、有德行、结党营私、追求名誉、标榜清高的人,无法获得富贵。
禁止多元价值观,只允许“农战”这一种成功范式。
77. 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因此全军上下,服从命令如流水,战死也不退缩。
绝对服从是军队战斗力的核心,纪律高于生命。
78. 故明赏之犹至于无赏也,明刑之犹至于无刑也,明教之犹至于无教也。
所以明确奖赏最终能达到无需奖赏的境界,严明刑罚最终能达到无需刑罚的境界,统一教育最终能达到无需教育的境界。
这是法家的理想状态:制度内化为人的本能。
79.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称王天下的君主不重视仁义而重视法律,法律必须明确,政令必须执行,这样就够了。
法治是最低成本的统治方式,道德说教效率低下。
80.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
能战胜强敌的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内部整顿是对外扩张的前提,自律是强大的起点。
81. 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用战争消除战争,即使发动战争也是正当的;用杀戮制止杀戮,即使进行杀戮也是必要的。
暴力是维护和平的终极手段,这是现实主义的极端逻辑。
82.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
过去能控制天下的人,必先控制自己的百姓;能战胜强敌的人,必先战胜自己的百姓。
对君主而言,内部稳定比外部胜利更重要。
83.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治理百姓的根本是法律。所以善于治国的人,用法律约束百姓,就能成就名声和土地。
法律是驯服民众的工具,民众是实现君主目标的资源。
84.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国家混乱,不是法律混乱,而是法律没有得到执行。
有法不依比无法可依更可怕,执行力是法治的生命线。
85.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
违背法律治国,就像负重远行却没有牛马,横渡大河却没有船只。
离开法治,任何治国理想都是空中楼阁。
86.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百姓弱小国家就强大,国家强大百姓就弱小。所以治理有方的国家,致力于削弱百姓。
这是《商君书》最争议的观点:国家与百姓的利益是对立的。
87. 利出一孔则国多物,出十孔则国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乱。
利益只从一个渠道(农战)流出,国家就会富足;从多个渠道流出,国家就会贫穷。坚守一个渠道则安定,坚守多个渠道则混乱。
垄断利益分配权,是控制社会和积累财富的关键。
88.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百姓受辱就重视爵位,弱小就尊重官吏,贫穷就看重奖赏。
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控制:制造屈辱、弱小和贫穷,才能让百姓依赖国家。
89. 民辱而尊官,弱而爱爵,贫而重赏。
百姓受辱就尊重官吏,弱小就热爱爵位,贫穷就重视奖赏。
重复强调:压制民众是维持统治的必要条件。
90. 故国富而兵强,民安而国治。
所以国家富足军队强大,百姓安定国家太平。
这是商鞅变法的最终目标——但“民安”是指秩序稳定,而非幸福自由。
91. 故圣人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遍能知之。
所以圣人为法律,必须让它明白易懂、名称准确,无论愚笨还是聪明的人都能理解。
法律的普及性是其有效执行的前提,愚民也能遵守的法律才是好法律。
92. 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所以备民也。
法令是百姓的生命,是治国的根本,是用来约束百姓的工具。
法律既是保障也是枷锁,但其首要功能是“备民”——防备百姓。
93. 故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令万民无陷于险危。
所以设置主管法律的官吏,作为天下的老师,让万民不陷入危险。
法律教育是统治的一部分,目的是让百姓知道“不可为”,而非“可为”。
94. 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为可分以为百,由名分之未定也。
一只兔子跑过,上百人追逐,不是因为兔子能分成一百份,而是因为所有权没有确定。
明确产权是减少纷争、提高效率的基础——这是《商君书》中的经济学智慧。
95. 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之道也。
所有权和身份地位明确,是安定的途径;不明确,则是混乱的途径。
秩序源于清晰的规则,规则的核心是“名分”——谁该拥有什么,谁该做什么。
96.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农民有多余粮食,就让他们用粮食换取官爵,官爵必须根据他们的努力授予,这样农民就不会懈怠。
用粮食换爵位,既解决了国家粮食储备,又激励了农业生产。
97. 以盛知谋,以盛勇战,其国必无敌。
用深厚的智慧谋划,用旺盛的勇气作战,这样的国家必然无敌。
智慧和勇气是国家实力的两大支柱,缺一不可。
98. 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
英明的君主使用臣子,任用必须基于他们的辛劳,奖赏必须加在他们的功绩上。
任人唯功、赏罚分明,是官僚体系高效运转的保障。
99. 道明,则国日强;道幽,则国日削。
治国之道光明正大(指法治严明),国家就日益强大;之道阴暗不明(指人治腐败),国家就日益削弱。
制度的透明度和执行力直接决定国家命运。
100. 凡世莫不以其所以乱者治,故小治而小乱,大治而大乱。
世间所有国家,莫不是用导致混乱的方法去治理,所以小治理带来小混乱,大治理带来大混乱。
这是《商君书》的终极批判:传统治国理念本身就是混乱的根源,唯有彻底的法治才能跳出循环。
结语:
《商君书》所代表的商鞅思想体系:以法治为纲,以农战为骨,以集权为魂,在乱世中铸就了秦国的强盛根基。其“治世不一道”的革新魄力穿越千年仍具回响,而“弱民强国”的极端逻辑也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
这些文字不仅是战国时期的治国蓝图,更是一面映照权力本质的镜子——它揭示了国家机器高效运转的底层逻辑,也暴露了集权体制对个体价值的碾压。
在今天重读,我们既能汲取其“因时变法”的务实智慧,也需警惕其将人工具化的危险倾向,从而在制度构建中寻找国家强盛与民生福祉的平衡点。
希望大家认真品读,转发,让更多的人开启智慧最安全的线上配资平台,作自己思想的主人,祝您福慧双增!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