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烂梗”,让孩子“有话好好说”

169 2025-11-06 00:38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

文 | 陆 夷

“当我布置作业,学生一直说:包的包的……做不了,做不了一点……”日前,一位语文老师的吐槽视频在网上热传,让人看到了“烂梗”入侵校园的真实一幕。

令人揪心的是,类似的案例并不罕见。前不久,另一位班主任发布的“抵制网络烂梗进校园”视频同样引发不少关注——有学生竟用“唐人”一词,嘲笑班级里罹患唐氏综合征的同学。视频中,这位老师严肃告诫学生“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用心良苦的教育,不仅纠正了当事学生的错误认知,也给无数网友上了一堂关于尊重与文明的必修课。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从十几年前的“火星文”,到几年前“奥利给”的流行语,再到如今层出不穷的网络热梗,每一代青少年都有属于自己的“社交货币”。这本是语言迭代与群体认同的正常体现,但当一些文化糟粕披上“潮流”外衣转化为网梗,危害便不容小觑。将“谢谢”说成“栓Q”、把“糟糕”换成“芭比Q了”,长期使用碎片化、低俗化的梗语,会弱化青少年的语言组织能力;而“父母都是祸害”“做不了一点”等价值观扭曲的网梗,则可能误导他们的是非判断;此外,像“唐人”“嘎了”这类带有歧视性的梗,会潜移默化地侵蚀青少年的同理心,让他们在玩笑中丢失对他人的基本尊重。

扣好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粒扣子”,不让“烂梗”从中作梗,并非针对某一个梗、某一件事的临时应对,而需要系统性的治理和引导。研究表明,网络热梗的生成和传播具有多源性和随机性,可能源自游戏直播、影视台词,也可能来自短视频平台的刻意炒作,其传播路径隐蔽且迅速。因此,单靠个别老师的“堵截”根本防不胜防,呼唤社会、平台、学校、家长形成更大合力。值得欣慰的是,去年10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明确将“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作为重点整治内容;同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梗语”;今年6月,也有视频平台也发布治理公告,通过算法识别、人工审核等方式,减少“烂梗”的传播渠道……一系列颇具针对性的举措,正在为“烂梗”治理构建制度、技术等防线。

当然,也要看到,网梗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其存在有合理一面。有专家指出,网梗作为一种“媒介文本狂欢”,赋予了青少年群体独特的网络话语权。这些年来,也有“逆行者”“YYDS”“破防”等热梗,在特定语境下被广泛使用,用一种新的方式传递温暖与力量。因此,判断一个梗“烂不烂”,核心标准在于其是否违背公序良俗、是否伤害他人权益。我们不必“一刀切”禁止青少年玩梗,却必须教会他们:什么话能在公共场合说,什么话会刺痛他人;什么梗是创意表达,什么梗是低俗冒犯。

网络时代的语言更新不可阻挡,但语言文明的底线不能失守。对待网络“烂梗”,比起“喊打喊杀”的急躁,更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引导,让青少年在辨别与选择中学会好好说话,让校园环境更健康美好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让他们的成长之路更通畅。

下一篇:“我讨厌上学!”:厌学背后的心理创伤,比懒惰更值得关注
上一篇:精选足篮专家:周通解球8连红出击2串1!龙玉7连红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