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樟木口岸桥头一连缉私往事
前几天,我们西藏几个战友在一起喝茶聊天时,有人提及樟木口岸一连不打击走私,只完成军队赋予的站岗巡逻守边任务,这话让我不禁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多次前往边防某团一连检查工作的往事——事实并非如此。长期驻守在樟木口岸的一连,从来都是“双肩挑责”:既要踏遍边境线完成巡逻执勤,更要与地方海关并肩,在这座特殊的口岸筑起缉私的钢铁防线。

樟木口岸的独特,先从它的地理坐标里便能读懂。它藏在西藏日喀则聂拉木县樟木镇的樟木沟深处,海拔2300米,让这里挣脱了高原的凛冽,雨水浸润出满眼苍翠,气候温润得像藏地的“江南”。可这片秀美山水间,藏着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它坐落在喜马拉雅山中段南坡,东、南、西三面与尼泊尔接壤,脚下的中尼公路是国家一级公路的“咽喉”,向西120公里便到尼泊尔加德满都,向东736公里可抵拉萨。自茶马古道时期起,这里就是文明交流的驿路。如今作为中国通向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开放口岸,一桥(友谊桥)横跨界河,成了中尼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往来的核心通道。从樟木出发,路网可连日喀则、江孜、拉萨,再辐射国内各省;境外游客把这里当作进出藏的门户,尼泊尔边民与商人常来此采购,让这座依山而建的小镇,常年涌动着热闹的烟火气。
一连驻守在这“一河一桥”之隔的边境线上,桥头常年有一个班的战士值守——这桥是中尼公路的必经之路,每天人车往来如织,繁华背后,也藏着不法分子的觊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樟木口岸开放,中外游客、商人纷至沓来,走私活动也悄然滋生。面对这样的形势,一连官兵没有退缩:守桥时目光如炬,缉私时无畏冲锋,他们经常风餐露宿在边境山口与深山老林,用机智与勇敢和走私分子较量。
我至今记得三班的一次缉私行动。得知3名走私分子计划携带大量黄金与贵重药材偷越国境,战士们先摸清路线与情报,而后在必经之地潜伏了整整一天一夜。阴雨连绵让路面湿滑难行,蚊虫在潮湿的空气里肆虐,可没人叫苦,最终成功将走私分子一网打尽。在金钱诱惑面前,他们的气节更令人动容。深夜的深山丛林里,战士文丕润抓获一名走私分子,对方掏出一叠人民币想“通融”,他当即严词拒绝:“我们是人民解放军,绝不让金钱腐蚀信仰,更不会放走一个坏人!”说罢便将人移交公安机关。还有战士陈德龙,一个雨后雾气弥漫的凌晨,能见度极低,他在桥头发现十多米外有黑影晃动,立刻警觉起来,与战友默契配合,假装未察觉,等一伙走私分子走上桥,突然大喝“不许动”,将人当场抓获。后来,部队为他记了二等功。
五年多时间里,一连协助海关查获走私案件600多起,收缴物品价值千万元,用行动守护了国家利益与边境安宁。连队多次受部队党委表彰,连续三年荣立集体三等功,桥头班年年被评为先进班,36名官兵先后立功受奖。岁月流转,部队历经精简整编,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可樟木口岸的那座桥、那支连队的忠诚,始终像喜马拉雅山的磐石般,守护着这片土地的繁荣与安宁,这才是樟木口岸一连最真实的模样。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联宽:笔名高原,曾在西藏高原部队和四川省军区部队服役,当兵20多年,长期从事军队宣传工作,先后采写《乃堆拉之歌》《五百里云和月》《在喜马拉雅南麓》《同在国门下》《雪莲,在喜马拉雅盛开》《战斗在“地球第三极”》等文学作品、及新闻稿件2000多篇,分别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战旗报》《西南民兵》《西藏日报》等报刊杂志采用,多篇稿件获奖。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