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香港的冬日带着惯常的湿冷。
庄世平的灵柩上覆着五星红旗,李嘉诚、董建华为之扶灵,
国学大师饶宗颐手书的挽联悬于灵堂:“万人追仰惠泽深,一老功勋邦国重”。
这位以1万美金创办千亿银行,终其一生无房无车,却将2000多亿资产悉数捐给国家的金融家,在他97年的人生里,写就了一段个人与民族命运交织的篇章。
当世人回望他的传奇,往往会先记下这组反差强烈的数字,却少有人细究:这份选择背后,是怎样的时代淬炼与初心坚守。

01 乱局中的求学路与救国心
1911年1月,辛亥革命的炮火尚未席卷南方,广东普宁果陇村的协裕大院里,庄世平出生了。
这一年的中国,旧秩序正在崩塌,新曙光尚未明朗,他的人生起点,便与这个动荡的时代紧紧绑定。
生于书香世家,庄世平自幼浸润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化中,协裕大院的青砖黛瓦间,曾回荡着他的琅琅书声。按常理,他尽可承袭家业,做个安稳的富家子弟,却在12岁那年背上行囊,为求学辗转大半个中国——彼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的烽烟已起,十里洋场的霓虹灯外,是四万万同胞的颠沛流离。

厦门云中学的合影里,少年庄世平站在左二,眼神清亮。
这段求学岁月,让他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力量,更是民族的苦难。“想翻身,先救国”,这个念头不是激昂的口号,而是在目睹饿殍遍地、山河破碎后,沉淀在心底的信念。
毕业之初,庄世平便将信念付诸实践。他先后执掌新民学校副校长、中华中学训育部主任之职,在讲台上传授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家国情怀。
两年后,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华夏,他立刻站到了抗日宣传的前沿,26岁便出任泰国华侨抗日联合会常委,手中掌管着海外华侨支援国内的每一笔物资。

作为《中原日报》编辑,他笔下的檄文字字泣血,唤醒侨胞的爱国热忱;
他奔走呼吁,让侨资源源不断汇入国内,让大批华侨学生踏上归国抗战的征程;
他以商贸为掩护,在日军的眼皮底下,将一批又一批爱国人士安全转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入侵泰国,活跃的他被列入黑名单,经历一次拘禁、两次追捕,最终与妻儿离散近5年。
这条救国路走得艰险,却也让他结识了苏慧、许宜陶、陈嘉庚等志同道合者。这些革命与实业界的先驱,如明灯照亮他的前路,让他愈发坚定了振兴中华的方向。

02 1万美金撑起的金融防线
周恩来曾有过这样的评价:“潮汕为中国革命贡献了两个经济人才,一个是理论的许涤新,一个是实践的庄世平。”
这份评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殊历史阶段,得到了最充分的印证。
建国之初,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香港成为冲破封锁的关键阵地,而外汇短缺,是横在面前的最大难题。
此时的庄世平,带着经济学的专业素养与多年侨界积累的声望,揣着国家拨付的一万美金,远赴香港。

“办银行?1万美金连个门面都不够,一千万都未必能成事。”身边朋友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彼时的香港金融界,早已被英国银行垄断,新银行想立足难如登天。
但庄世平要做的,不是单纯创办一家商业银行,而是为国家搭建一条外汇通道。

他从东南亚华侨的汇款生意切入,这既是海外侨胞的刚需,也是国家外汇的重要来源
凭借诚信与声望,南洋银行在他手中逐步站稳脚跟,36年间,从最初的18名员工,发展到拥有50家分行、2000多名员工,总资产达733亿港元的现代化银行,还发行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

1987年,他将一手创办、估值百亿的澳门南通银行无偿移交国家,更名为“中国银行澳门分行”。而早在银行开业之初,庄世平就做了一件震动港岛的事——在银行楼顶升起了香港第一面五星红旗。
那面红旗在晨风中舒展,他立在楼顶良久,只留下一句平实的话:“作为一个中国人,这个根不能忘。”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交接仪式上,86岁的庄世平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老泪纵横。
“47年来我一直坚持在香港升国旗,最早的伙伴都走了。如今夙愿已了,我要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次日,他被授予香港特区最高荣誉紫荆勋章,这份荣耀,是对他半生坚守的最好回馈。

03 特区蓝图里的幕后推手
1979年2月的一个凌晨,香港跑马地的公寓里,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夜的宁静。
来电者是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接电话的庄世平不会想到,这通深夜通话,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段重要注脚。
多年后,吴南生仍感慨:“办特区,他是我的老师。”彼时深圳特区刚刚获批,政策有了,资金却毫无着落,吴南生登门求助,直言希望南洋银行能放贷支持建设。
庄世平却笑着反问:“你脚下的327平方公里土地,不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吗?”

这句点拨,让吴南生豁然开朗。已近古稀的庄世平,自此成为特区建设的幕后推手:
他率先推动南洋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打通资金通道;
他奔走于海外侨胞与港澳台同胞之间,促成大批投资落户汕头;
他将个人积蓄捐给广东潮剧院,推动林百欣先生捐资筹建汕头图书馆;
从特区规划到法律法规制定,他的建议总能切中要害。

汕头大学的筹建,更离不开他的牵线。
20世纪80年代,粤东地区尚无高等院校,庄世平四处奔走呼吁,商人虽愿捐款,却鲜有人愿投入精力。


直到与李嘉诚会面时,面对“人生何为最有意义”的提问,他坦然作答:“兴学育才,如陈嘉庚先生般,让名字与学校一同传世,便是最有意义的事。”

这番话打动了李嘉诚,后者出资20亿兴建汕头大学。
庄世平对此常说:“树木十年可成材,树人却是百年大业。”他将教育视作民族复兴的根基,这份理念,与他早年投身教育的经历一脉相承。

04 千亿身家后的“赤贫”人生
与千亿资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庄世平“赤贫”的生活。
他一生与金钱打交道,却从未为自己购置过一套房、一辆车,常年住在银行分配的不足百平的宿舍里。出差必坐经济舱,吃饭常去街边大排档,衣柜里没有一件名牌,手腕上的旧手表不过百余元,晚年与太太的合影中,白衬衫的领口破损清晰可见。

对自己苛刻,对子女更是“不近人情”。儿
子庄荣叙曾因水土不服患上水肿病,转往香港治疗仅四天,就被庄世平催着返回内地:“全国人民都能吃苦,你凭什么特殊?”
作为香港金融界的领军人物,他若想为子女安排优渥工作易如反掌,却坚持将六个子女全部送往内地,让他们凭自身能力立足。

直到退休,庄荣叙仍以租车送货为生,坦言自己是“香港社会最底层的人”,却从未埋怨父亲。“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是自食其力。”
这句评价,道尽了庄世平的教育初心。

他的钱,都用在了该用的地方:
改革开放后,组织华侨为国内卫生、教育事业捐资超30亿;
晚年,将南洋商业银行与澳门南通银行总市值超2000亿的股权,全数上交国家。
“我受了洋人太多气,就想争口气,让中国人在国际上有地位、有尊严。”
这句朴实的话,是他一生的执念。

05 百年归处与民族回响
2007年1月2日,庄世平因心力衰竭在香港逝世,享年97岁。
国葬仪式上,各界名流齐聚,香港企业家田家炳的评价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
“值得我一辈子佩服和学习的人很多,我只举一位在香港的人物,他叫庄世平。”

弥留之际,他反复念叨的仍是那句话:“让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强盛,有地位、有尊严。”当看到国家日益强大,他曾欣慰地说:“这个目的达到了,我死而无憾了。”

从清末民初的乱世少年,到抗战时期的救亡志士,从冲破封锁的金融先锋,到改革开放的幕后功臣,庄世平的一生,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史。他以个人的坚守,回应着时代的召唤;以赤子的情怀,践行着“天下大同”的期盼。
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的力量或许渺小,但如庄世平这般,将一生与民族命运绑定的人,终将被永远铭记。
参考资料:
凤凰网《一代侨领庄世平的传奇商业人生》
晶报:专访庄世平先生长子庄荣叙
视觉志:裸捐2000亿,谁还记得他?
图片来自网络
元鼎证券_元鼎证券登录入口_正规在线配资知识门户提示:本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网站观点。